• 集郵辭典

    當前位置: 首頁?>?集郵百科?>?集郵辭典

    郵驛小知識

    日期:2021-09-15

    打印

    【字號:

    世界各文明古國的文明發展史中,都曾經出現過郵驛或類似的通信體制。古埃及在第十二王朝(公元前1991?前1786)已有通信活動的記載;亞述帝國在公元前10世紀建有石砌驛道;古羅馬帝國(公元前27?公元476)建成官辦官用的通信系統。中國有文字記載的郵驛始自殷商時期(公元前14世紀),較古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的接力馬差郵遞制度和古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郵驛組織都早。古代郵驛為官辦官用,不為民眾服務。通信方式一般是派遣專使和通過郵驛人員接力傳遞。前者利用郵驛提供的設施與交通工具,必須持有官府頒發的憑證前行;后者有較為嚴格的文書交接登記制度,重要公文附有排單(登注過往驛站及時間)。為保證文書傳遞的安全迅速,各國都制定有郵驛管理的法令,并以京城為中心修建驛路(道),向各地輻射,沿途依一定里程分別建有驛站、郵亭等。驛程遠達國界之外。

    中國郵驛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殷商時期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從出土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記載推斷,商代已有官方有組織的通信活動。周代在國都附近建有烽火臺、烽鼓等通信專門設施,用以傳遞緊急軍情。以后,逐漸產生步傳、軍傳和馬遞。秦代頒布了專門郵驛的法令律典,后世漸次完善。漢代改郵為置,“驛站三十里一置”,“馳命走驛,不絕于時月”。曹魏制定了專門法規——《郵驛令》。隋唐時期郵驛進入鼎盛時期,規??涨?,組織嚴密,由中央管理改由兵部實施。宋代創建急遞鋪,驛卒改由兵士充當。元代郵驛統稱驛站。明代重視邊疆郵驛的發展,注意溝通與海外的聯系。清初郵驛發展達到高峰,每年耗銀三百萬兩,驛遞速度可達晝夜六百里。由于通信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政權的統一和安危,歷代統治者對郵驛均極為重視,修筑驛路,興建設施,制定法令,規范管理。歷代都規定郵驛人員在執行任務時享有種種特權,如渡河優先,宵禁時允許通行,夜間已關閉的城門可打開等。

    清代郵驛集歷代郵驛之大成,無論在發展規模還是管理方面,都超過了前代。清沿明制,由兵部車駕司掌管全國郵驛。清代郵驛,由驛、站、塘、臺、所、鋪6種形式組成。各種形式互相連接,相輔相成,構成清代官方的兩大通信系統:以“驛”為主體的馬遞通信系統;以“鋪”為主體的步遞通信系統。而站、塘、臺、所則是適應邊疆地區特點而設立的通信組織形式。據《光緒會典》載,當時全國各地有驛(站、臺、塘)1970處,遞鋪13 935處。清驛的職責在《清會典》及《兵部則例》中有具體規定。一般概括為“大、緊、小、散”4類差事?!按蟛睢敝附哟^往的重要官員及使臣的差事;“緊差”指傳遞緊急文書或接待來驛食宿換馬的折差;“小差”為傳送一般的奏章及表冊;“散差”為接待“憫勞恤死,許給驛騎者”。不論哪種差事,都要憑郵符給驛。清代郵符有3種:官員馳驛憑“勘合”,兵役馳驛給“火牌”,公差過境需派兵護送的給“兵牌”。普通公文交急遞鋪傳送,由各省至京的發京塘,到京后交本省駐京提塘分送。省內或各省間互寄,亦發急遞鋪傳送,憑官衙印信入遞。馬上飛遞的緊急文書,按規定交驛站傳送,附加兵部火票,并粘連排單,注明時限,依限傳送。接收緊急公文的衙門及沿途經過的驛站,都要將公文過站情形報驛傳道備案。清代驛遞公文,每日限行三百里,若需加急的,則標明四百里、五百里或六百里“加急”字樣,最快時一晝夜達到八百里的速度。清代末期,驛政衰敗。光緒二十二年(1896),國家郵政奉旨正式開辦,驛站的作用逐步消失。1913年1月,民國北洋政府宣布將驛站全部裁撤。至此,歷時長達3000多年的中國郵驛宣告結束。

    驛 使 圖

    1972年在甘肅嘉峪關東北郊魏晉墓室內出土一塊“驛使圖”畫像磚,磚上的驛使頭戴黑冠,身著短袍,足蹬長靴,右手攬韁繩,左手高舉簡牘文書,驅馬飛馳。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驛使形象圖案,距今已有1600年左右。1982年8月25日,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,郵電部以此“驛使圖”為圖案發行了J.85紀念郵票小型張,郵票圖案為驛使圖。

    烽 燧

    又稱烽火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“烽燧候表也,邊境有警則舉火,火逢聲?!薄稘h書音義》:“邊防備警急,作土臺,臺上作桔頭置籠,裝積薪,有寇即燃火舉之以報警曰烽。又備積薪,寇至即燔之,望其煙曰燧?!薄稘h書?賈誼傳》注:“烽用火,燧用煙;夜宜用火,晝宜用煙?!狈殪葜贫仍从谖髦?,秦漢時期日趨完備。在漫長的邊防線上,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百里一城寨,規模宏大。據《武經總要》載,唐制“凡烽火,一晝夜須行二千里”,足見其報警速度之快。圖為紀念郵票小型張上的烽火臺遺址。

    虎 節

    列國的交通憑證?!吨芏Y?地官》:“凡邦國之使節,山國用虎節?!睂O詒讓《周禮正義》引江永云:“此即小行人之虎、人、龍節,列國之使,各用其虎、人、龍節,以為行道之信,觀其用虎節,知其自山國而來?!绷_振玉《增補歷代符牌圖錄》收有虎節圖形,上有周文字“辟大夫虎節”。黃濬《尊古齋所見吉金圖初集》,一虎形上有“王命傳”等字樣。據考證,該器物出于安徽壽縣楚墓,為楚之故物。楚王之命,王命限于傳車傳舍。圖為紀念郵票小型張上的戰國銅虎節。

    “敕燃馬牌”銅牌

    西夏王朝郵驛牌符。銅制,圓形,直徑15厘米,由上下兩塊套合組成。其中一塊上刻西夏文字“敕燃馬牌”,意為“敕令驛馬晝夜急馳”。為西夏王朝傳遞文書、命令所用。

    盂 城 驛

    古驛站名。位于江蘇省高郵市區南門外館驛巷內。扼據大運河水路通衢。始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)。初名高郵驛,第二年改為盂城驛。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)重建,清嘉慶十四年(1809)擴建。因宋代詞人秦觀詩“吾鄉如覆盂,地處揚楚脊”,遂取名盂城驛。遺址占地1.6萬平方米?,F存建筑120余間,主要有驛站、驛舍、秦郵公館、驛丞宅、武官廳、馬神祠、庫房、監房等。圖為盂城驛遺址。

    姑 蘇 驛

    古驛站名。原名姑蘇館。位于蘇州胥門(今蘇州市舊城西面南門)里河西城下。宋紹興十四年(1144)郡守建。明洪武元年(1368)移于盤門外。姑蘇驛地處南北通衢,交通繁忙,驛甲東南,雄麗為三吳之冠。清代為水馬驛站。最盛時有馬70匹、快船20艘、馬夫70名、水夫250名。同治十二年(1873)被裁。次年又修建了橫塘驛亭。驛亭位于橫塘鎮東北胥江、楓江交匯處,三面環水。亭門兩側石柱上的膾炙人口楹聯:“客到烹茶,旅舍權當東道;燈懸待月,郵亭遠映胥江?!眻D為1990年11月郵電部發行以橫塘驛亭遺址為主圖的紀念郵票小型張。

    上一篇:

    下一篇: